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
您当前位置:沙县天湖净寺 >> 寿康宝鉴 >> 佛教的养生理念
佛教的养生理念
作者:佚名 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时间:2013/8/13 14:45:21

成 智

  “养生”一词始见于《庄子内篇》。所谓养就是保养、养护的意思;所谓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的意思。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,为达到保养身体、和谐精神、增进智慧、延长寿命而形成的理论和方法。也就是说,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。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,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,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,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,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即三业转化,医学养生偏重临床,民间养生偏重实用,武术养生偏重技击。

  佛教认为生命无常,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,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。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着,过份的关照,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,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,以自利利他,广度众生。另一方面,佛教认为“人身难得”,应倍加珍惜。若病痛缠身,即无法立心修道,成就弘法利生事业,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牲、饿鬼、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。所以学佛人为“借假修真”,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。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,但认为长寿——生命的延长是可争取的,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“住寿一劫”,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。

  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“生老病死”四大苦之一,分为两种,一种是身病,一种是心病,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,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治疗。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,八十种随形好,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,不仅身形健硬、相貌庄严,而且神情愉悦、慈祥。这实际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,在生理上,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.健壮、和谐;在心理上坚毅安祥,充满智慧。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。事实上,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、身心健康的要求。

  能否健康、长寿,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密切相关,但佛教更强调人自身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佛教徒的大量实践证明了这一点。佛教传入中国以来,历代高僧大德积极实践着佛陀的教导,大都健康、长寿。翻开佛教传记,可知长寿的高僧史不绝书,其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生卒年月。梁庭灿著《历代名人生卒年表》一书中附有《高僧生卒年表》,共录561人。我们现在依据佛教史传补上年过百岁者5人(宝掌、菩提达摩、慧可、智炫、钵达),90余岁者2人(慧休、普惠),80余岁者2人(法显、杜顺),共9人,连原表人数合计570人。其中百岁以上者12人,占2.1%;90岁以上者42人(包括百岁以上者),占3.76%;80岁以上者16.2人, 占28 . 4%; 70岁以上者36.1人 ,占63.7 %; 65岁以上者433人 , 占758%。

  这570人前后生存时间为公元233—1884年,凡1652年,生活地区遍布全国各地。他们中包括少数由印(西域)来华度过晚年的僧人。人数虽不算太多,但他们都是为人传颂的高僧。所以最低限度要具备严持戒律的条件, 即过一种清苦、勤劳、节制和规律性的生活。否则就会失去徒众的信仰,甚或遭到僧团的驱摈而不成其为高僧,更入不了传记。所以上述统计数字也反映出佛教养生理念的合理性.是积极的、主动的,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  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为: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“生命在于静养”。前者偏重于外在的、生理的强化;后者偏重于内在的、心理的涵养。所谓“动形健身”、“静神养心”,两者都有道理,不可偏废。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,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,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。如佛教《大毗婆娑论》卷151提到“长寿”的条件时说:

  “若有于寿,恒作、恒转,受作、受转;时行处行;修梵行;食所宜、食应量,生者应熟、熟者弃之。于宜匪宜,能审观察;服医药、用医言;避灾厄;远凶戏。由此等故,寿不中夭。”

  这些条件归纳起来就是:(1)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; (2)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、路程和目的地;(3)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;(4)饮食要适宜、适量,避免过生过熟,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; (5)有病要服医生之药,照医生的话;(6)要避开灾害、厄难之事;(7)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。

  自古以来,养生之道有种种不同,其原则是一致的。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“常运动,常劳动,慎行动,节淫欲,慎饮食,从医嘱,避灾厄,远凶戏”,长寿是不难。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,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都能“乐其天年而不中夭”了。

  摘自《邢台佛教》总第45期

【上一篇】:没有了
【下一篇】: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—送给常熬夜的人
沙县天湖净寺 @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18019876号-1
主办单位:福建省沙县天湖净寺
地址:福建省沙县夏茂镇天湖净寺
电话:0598-5505955
邮箱:tianhujingsi@163.com
免责声明